威九国际

您的位置:威九国际 > 关于博云 > 新闻中心
关于博云

做植物研究的你,不能不知道的文章

发布于2017.12.28。2017即将结束。12月15日,Science发表北京大学瞿礼嘉课题组关于植物花粉管精细胞释放机制的研究论文,引起国内植物学研究领域的轰动。不知该论文是否是2017年度中国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收官之作。在此梳理一下2017年中植物科学领域在Cell Nature Science三大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利于总体把握中国植物学领域的顶级研究进展。


2017年1月13日 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发表Science

2017年1月13日,Science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关于作物疫病发生机制的突破性成果,该成果揭示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全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DECOY),为改良作物的持久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新方向。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1/11/science.aai7919


2017年2月2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团队发表Science

2017年2月2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员团队与合作者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 bal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并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表观调控新机制。通过运用传统杂交手段将这一关键抗病基因整合到其它水稻品种中能够获得同时兼具高抗稻瘟病、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据悉该水稻新品种目前正在参加国家水稻品种审定,因此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植物免疫与抗病性机制的认识,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2/01/science.aai8898


2017年1月27日,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所黄三文研究组发表Science

2017年1月27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团队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论文报道了在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23/391.long


2017年5月10日:福建农林大学刘坤祥课题组等发表Nature

2017年5月10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福建农业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林学中心刘坤祥课题组与美国Harvard医学院Jen Sheen研究组和及日本东京大学Shuichi Yanagisawa研究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论文题为“Discovery of Nitrate-CPK-NLP signalling in central nutrient-growth networ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由硝酸盐启动的钙离子信号,将钙离子信号传递的生物学功能扩展到对所有生命形式至关重要的营养反应,并且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框架。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2077


2017年5月17日:华中农大王石平教授研究组发表Nature

2017年5月17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团队王石平教授课题组与美国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实验室合作在植物抗病机制及应用研究上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uORF-mediated translation allows engineer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without fitness costs”。该项工作通过在翻译水平上精准调控抗病基因的表达,在显著提高植物对不同类型病原菌广谱抗病性的同时,不影响其它农艺性状。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2372


2017年6月8日,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涛研究组发表Science

2017年6月8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杨琛和陈晓亚研究组和福建农林大学唐定中研究组合作的关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论文题为“Plants transfer lipids to sustain colonization by mutualistic mycorrhizal and parasitic fungi”。研究首次揭示了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并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43/1172.long


2017年6月29日,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发表Cell

2017年6月29日,Cell主刊在线发表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带领的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机制与应用团队题为“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遗传、生化、病理等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挖掘了对稻瘟病的新型广谱高抗的水稻遗传资源,阐明了新型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机理。

原文链接: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0649-9


2017年8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梅研究组等发表Science 

2017年8月25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柳振峰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论文题为“Structure and assembly mechanism of plant C2S2M2-type PSII-LHCII supercomplex”。研究工作报道了豌豆光系统II-捕光复合物II超级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条件下进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础。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7/6353/815


2017年9月14日,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研究组发表Nature

2017年9月14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研究组等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深圳拟兰的基因序列。研究人员发现深圳拟兰提供了全基因组重复的清晰证据,这种全基因组重复在所有兰花中都有体现,且出现在它们分化前不久。通过与其他兰科植物和开花植物比较,作者重筑了一种祖先兰花的“基因工具包”,它让人们对导致兰科历史上重大演化的基因机制有更多了解。这些演化包括唇瓣(花朵上吸引昆虫的“嘴唇”)和繁殖结构合蕊柱的产生,以及附生状态(生长在其他植物上的能力)的形成。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897


2017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隋森芳研究组发表Nature

2017年10月19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组题为《海洋红藻藻胆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phycobilisome from the red alga Griffithsia pacifica)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报道世界上第一个完整藻胆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为揭示藻胆体的组装机制和光能传递途径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4278


2017年10月26日,中科院逆境中心何跃辉研究组发表Nature

2017年10月2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环境表观遗传学何跃辉研究组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俞皓实验室合作的题为“Embryonic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a 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plants”研究论文。研究组于2016年12月在Nature Genetics报道了模式开花植物拟南芥在营养生长阶段, 如何利用长期低温(冬季)沉默开花抑制关键基因FLC的表达并随后在常温维持其沉默(‘低温记忆’)的表观遗传机制, 这一机理使植物具备了在春季开花的能力(春化作用)。在本研究中,研究组进一步揭示了开花后的胚胎发育早期擦除‘低温记忆’,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经历冬季低温才能在春季开花的分子机制。

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4300.html


2017年12月15日,北大生科院瞿礼嘉课题组发表Science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瞿礼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该论文首次找到了拟南芥有性生殖过程中参与控制花粉管细胞完整性与精细胞释放的信号分子及其受体复合体,并揭示了该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

原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12/13/science.aao3642?rss=1


2017年,植物科学领域在Cell Nature Science三大期刊的论文涉及到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全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组装、冷冻电镜等技术,其中The Apostasi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orchids和Discovery of nitrate–CPK–NLP signalling in central nutrient–growth networks这两篇更是直接应用到了RNA-seq技术。一篇运用了RNA-seq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和聚类分析,另一篇则用于基因、非编码RNA预测和转录组组装等。从此可见,转录组学的分析结果在高分文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威九国际拥有丰富的转录组学经验,专注于自主开发和优化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致力于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优质信息分析服务。另外,在个性化数据分析方面,威九国际的实力已得到众多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包括定制分析内容和图表绘制等,威九国际期待与您的合作。


资料来源:植物生物学

电话:010-56129632  邮箱:service@zjjdf.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西三旗上奥世纪中心A座1903

©2016 北京威九国际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65797号-1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